大学生记者团 | 一名记者眼中的广马成长史 导师《羊城晚报》记者苏荇 文/刘佳宜
广州马拉松赛(以下简称广马)的顺利“开跑”,离不开场上奋力奔跑的选手,更离不开场外密切配合的工作人员。从前期准备到赛事进行,需要每位工作人员都付出努力。如同齿轮的运转,每一颗螺丝钉都不可或缺。
阮洁华就像是广马中的一颗螺丝钉。从2012年到2018年,她一直参与广马的电视转播工作。作为广马的老朋友,在她的眼中,广马又是如何一步步成长的呢?
“我”与广马的初相遇
第一年广马,阮洁华在电视转播的导演组工作。由于当年的设备和技术条件有限,转播过程并不简单。马拉松属于田径类赛事,奔跑这类瞬时动作的捕捉,往往对拍摄的要求很高。这给阮洁华所在的工作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。
广马电视转播工作组,图片由阮洁华提供
虽然工作不轻松,但是回想起当天的比赛现场,选手们喷薄而出的热情和活力,依然让镜头后的她感到兴奋。“真的没想到这么多人来跑。”第一年广马设置迷你马(5公里)赛程,激发了全民参与热情。比赛当天,迷你马成为普通公众的狂欢盛典。在阮洁华的镜头中,很多选手或身穿奇装异服,或做出搞怪行为。他们不追求成绩,不急于挑战自我,只为挥洒这一刻的激情。
更令阮洁华动容的是镜头拍摄到的一些残障跑者,比如盲人跑者,轮椅跑者。“我当时拍到一位盲人跑者,他坚持跑了10公里,真的不容易。” 他们的身边会有陪跑者,可贵的是,他们对运动的热爱和坚持已经超越了生理的阻碍。广马作为独特的城市名片,比赛线路的规划对城市面貌的展现具有重要意义。但在转播过程中,阮洁华发现镜头中的画面,总是无法达到预先设想的效果。“特别是经过中山纪念堂的时候,你会发现它很难拍清楚。”
广马不是独自在成长。从银标赛事到双金赛事,七岁的广马已从稚童成长为少年,而它不是独自在成长。阮洁华提到,从2013年开始,广马在电视转播方面实现技术大升级。如今采用“海陆空”立体式转播的方式,观众不仅能多角度了解比赛现况,还能全方位欣赏沿线风景,感受羊城魅力。无人机等新型设备的运用,也为转播带来便利。
记者在船上进行赛况转播,图片由阮洁华提供
阮洁华说,“在新式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方面,广马给予了我们思考和实践的机会。”目前,她所在的工作团队已经能够完整转播一场小型田径类赛事。去年,广州于12月6日至8日举办《财富》全球论坛,海心沙附近暂时实行管制。在正式比赛的前一天,广马各工作部门才能进入场地布置和调试设备。从晚上8点到凌晨3点,7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,他们完成了原本需要3天时间完成的工作任务。阮洁华回忆说,在场还有其他工作组的工作人员一起工作,政府部门提前做好了沟通工作,所以那晚大家的合作特别有效率。一个城市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,在实际工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。
2018广马现场 摄/刘佳宜
如今赛道线路不断优化,基本按照“一江两岸”的路线设置。阮洁华表示,在船上进行转播时,珠江天然的地理位置为镜头提供了独特的视角,所拍摄的画面真的非常漂亮。最后的半程路线也具有独特意味,从人民桥通往终点,不难发现沿线呈现新旧城区变换的景象。它象征着广州的现代化进程,同时展现出改革开放40年来,广州所取得的辉煌成就。广马的成长史仍在继续书写。未来的广马如何,期待你的所见。
一、主办单位
中国田径协会、广州市人民政府
二、承办单位
广州市体育局、越秀区人民政府、海珠区人民政府、荔湾区人民政府、天河区人民政府、广州市体育竞赛中心、广州市田径协会
三、协办单位
中体产业集团、广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、广州天河体育中心
四、运营推广单位
中奥路跑(北京)体育管理有限公司
友情链接
© Copyright 2021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Guangzhou Marathon 粤ICP备15018045号-1